- 索 引 號:QZ04101-0300-2022-00255
- 備注/文號:泉港政辦〔2022〕32號
- 發布機構:泉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11-02
泉港政辦〔2022〕32號
泉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泉港區
“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專項規劃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山腰街道辦事處,區直有關單位:
《泉港區“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已經區政府第12次常務會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泉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1月2日(此件主動公開)
泉港區“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專項規劃
泉港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
二〇二二年十月
目 錄
前 言
“十四五”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加快全區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根據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編制《泉港區“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
本規劃圍繞全區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突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特色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以推動全區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鄉村產業振興為任務。通過謀劃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與綠色發展,完善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機制,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本規劃是推進全區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性文件,也是實施農業重點工程和具體產業項目的基本依據。
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基礎條件與發展環境
一、“十三五”取得成效
泉港區特色現代農業總體上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或特色的3大類9個產業,并建成一批規模較大的具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基地;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群;創立一批名牌農產品;建立完善農產品市場網絡體系,引導農戶興辦一批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進入市場,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的新格局。其中,糧食、油料作物、蔬菜、水果、茶葉、肉類、禽蛋等泉港區特色現代農業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升。農業產出、技術進步、產業化經營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服務、生態環境、保障體系等現代農業綜合體系得到全面發展。
——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高。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抓好“米袋子”“菜籃子”,穩定糧食播種面積2.89萬畝。2020年完成糧食總產量1.09萬噸,增加生豬產能0.8萬頭,累計跨市調入生豬5.12萬頭,水產品總產量8.83萬噸。“菜籃子”供應充足,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總產量穩步提升。標準化生產普及率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
——現代農業基礎提質增效顯著。全區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條件顯著改善,農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65萬畝,水稻功能區1.05萬畝,建成農業設施大棚0.39萬畝。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1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家,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企業1家、產品1個,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實施肖厝-惠嶼網箱養殖清退及升級改造22.1公頃,建成全市最大的新型環保養殖基地;啟動全區1萬畝貝藻類泡沫浮球升級改造。
——農業生態效益顯著提升。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拓展,人居環境更加和諧,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0.8萬畝,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減量化行動,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85%以上,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強化示范引領帶動。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發展一批涉農電商企業、電商帶頭人。創新“能人+合作社+農戶”“一村一品+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協會+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規?;l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奮力打造“一村一品”。完善以科技特派員為主體的科技服務體系,實施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完善以科技特派員為主體的科技服務體人才1000人次以上。2018年以來,培育省級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48人、市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3人、區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10人。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出臺《泉港區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泉港政綜〔2011〕241號)和《泉港區人民政府關于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實施意見》(泉港政綜〔2016〕109號)等相關文件,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全區累計工商登記農業企業341家、合作社166家、家庭農場15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8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級8家、市級15家,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3家、市級2家。
二、發展機遇
——國家戰略重點轉向鄉村振興。“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立足兩個大局,深刻闡述一系列事關新發展新階段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系統部署,為做好“十四五”農業農村工作指明方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將有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推動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通過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多年來,全區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和優化,將為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居民消費水平持續提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農產品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需求呈現多樣化,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總體趨勢從低層次消費轉向高層次消費,消費附加值同步增加。農產品優質優價特征突出,優質農產品市場消費活躍,這為泉港區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提升指明方向,帶來發展動力。
——科技創新全面賦能。“十四五”期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將在農業中廣泛應用,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與農業交互聯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必將持續引領特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度菔袛底洲r業農村發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政策指導建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強化關鍵技術裝備創新和重大工程設施建設,這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
——國際局勢和經濟形勢日益嚴峻。國際環境形勢復雜,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產品國際貿易,糧食安全重要性異常突出?!笆奈濉逼陂g,泉港區將面臨保障糧食、重要農產品供給和提高農業效益、保證農民增收的雙重壓力,以及經濟下行和支農需求增加的雙重挑戰。農業農村發展受經濟下滑的影響,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經歷2019年非洲豬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農業產業風險日益加深,產業“空心化”形勢嚴峻。
——農業資源短缺和供需矛盾日益嚴重。泉港是石化工業園區,農業用地和水資源嚴重短缺,制約全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受地下水壓采、限采等政策影響,農業用水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土地載荷壓力劇增,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特別是水土流失嚴重?!笆奈濉逼陂g,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創新推廣節水技術以及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提出更高要求。
——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新經濟發展不夠充分;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嚴重,村莊普遍存在缺人氣、缺活力、缺生機;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較大,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
——高質量的農產品和生態需求與落后的市場意識矛盾加劇。農業組織化程度仍然不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不夠規范,對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帶動能力不強?,F代農業發展增速遠低于預期,創新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創新發展動力不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奮力譜寫全面建設泉港區的整體部署,聚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力,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健全完善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做大做強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新型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實現泉港農業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通過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推進城鄉一體化與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資源有效循環利用,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培育綠色優質品牌。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引導資源要素更多地向農業產業匯聚,生產更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堅持質量效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做大規模、做優質量、做響品牌,將農村發展與特色產業有機融合,把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堅持創新驅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優化農業產品,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特色產業,創新機制和業態模式,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堅持三產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加快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三、總體思路
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先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利用泉港區氣候資源優越、山海環境獨特、交通區位便捷、生態系統優良、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經濟扎實等資源優勢條件,以“政策扶持、項目支撐、科技引領、龍頭帶動”為發展導向,集成創新要素,著力培育“產銷適度、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特色鄉土、多種功能”的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蔬菜、糧油、畜禽、林木、茶葉、水果、水產養殖、花卉苗木和休閑農業等九大產業為發展重點。在尊重農民和涉農企業的首創精神和發展意愿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向最適宜區集中,著力提升適度規?;?、產業化和科學化水平,不斷注入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并增強活力,加快實現“生態美、百姓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南特色的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以“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為重點,著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進一步提高十大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水平與整體實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2025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更加完備,形成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集聚區,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特色現代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為2035年全區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奠定堅實基礎。
——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到2025年全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22.57億元,年均增長2.5%。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主導產業突出、產業協調發展的局面。
——優化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9萬畝、總產量穩定在1.2萬噸左右,新增高標準農田0.71萬畝。生豬產能穩步提高,存欄穩定在6.5萬頭,穩定豬肉產量;全區肉禽出欄量達185萬羽,蛋禽存欄量達50萬羽。
表1 “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指標 |
||||
指標名稱 |
單位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長 (%) |
農林牧漁總產值 |
億元 |
19.95 |
22.57 |
2.5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2698 |
29000 |
5.0 |
農機總動力 |
萬千瓦 |
11.5 |
12 |
0.8 |
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 |
63.2 |
69 |
1.8 |
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
% |
≥95 |
≥99 |
— |
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 |
% |
98.5 |
98.5 |
0 |
“三品一標”認證 |
個 |
2 |
3 |
— |
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
個 |
10 |
4 |
— |
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 |
個 |
1 |
6 |
— |
糧食播種面積 |
萬畝 |
2.8828 |
2.9 |
0.1 |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
萬噸 |
1.099 |
1.2 |
1.8 |
油料作物總產量 |
噸 |
3107 |
3500 |
2.4 |
蔬菜總產量 |
噸 |
28734 |
32000 |
2.2 |
水果總產量 |
噸 |
3027 |
3500 |
2.9 |
茶葉總產量 |
噸 |
459 |
500 |
1.7 |
水產品總產量 |
萬噸 |
8.8298 |
9.5 |
1.5 |
肉蛋奶總產量 |
萬噸 |
1.167 |
1.4 |
— |
——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序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壯大。全區創建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家庭農場5家以上,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
——持續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9%,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适褂昧繙p少1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農膜回收率達到80%。
——推動農業農民持續增效增收。農業效益不斷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2.9萬元,年均增長率5.0%,增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第二章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第一節 完善農業空間布局
以園區、功能區、產業帶為平臺,不斷推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向適宜發展區域集聚。按照《泉州市農業主體功能區規劃方案》總體要求,持續推進泉港區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休閑以及生態環境調節發展。使各區農業功能定位和區域發展符合產業發展要求,農業各功能得到統籌有序發展,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四五”期間,泉港區推動建設“兩帶六區”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
兩條農業發展帶。兩條農業發展帶包括東部濱海農業經濟帶和西部綠色農業經濟帶。東部濱海農業經濟帶圍繞抓好漁港經濟區建設,積極發展海產品深加工及冷鏈物流業,推動水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西部綠色農業經濟帶圍繞加快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推進一批設施化種養、智能化管理、物聯網控制現代農業項目。
糧食作物區。按照相對集中、連片發展、因地制宜的要求,發揮“由點及面”的布局效應,形成水稻、玉米、大豆、甘薯、花生等五大糧油產業生產區。其中,水稻主要布局在涂嶺、界山、前黃等鎮和山腰街道;玉米主要布局在涂嶺、前黃、界山、峰尾和后龍等鎮;大豆主要布局在界山、涂嶺、前黃、后龍、峰尾等鎮和山腰街道;甘薯主要布局在界山、涂嶺、前黃、后龍、峰尾等鎮和山腰街道;花生主要布局在涂嶺、界山、前黃、峰尾和后龍等鎮和山腰街道。
蔬菜產業區。蔬菜生產區主要包括山腰街道和峰尾、后龍、界山、涂嶺、前黃等鎮,推廣設施農業和蔬菜育苗基地建設,推廣蔬菜優新品種,發展特色菜、精細菜,建設特色蔬菜產業基地。發展蔬菜冷鏈物流,加快發展凈菜上市、定制配送等流通新業態。
花卉產業區。以涂嶺鎮花卉苗木基地為中心,涂嶺、前黃、后龍、南埔四個花卉苗木主產區,串聯形成一條花卉產業帶和一條觀賞綠化苗木產業帶,并帶動全區適宜發展的“一心二帶四區多點”的泉港區花卉苗木產業發展格局。
水果產業區。根據泉港區山海環境的氣候特征,水果產業按三類功能區進行布局:一是東南部沿海丘陵常綠果樹種植區,涉及峰尾和后龍等鎮,重點發展龍眼、荔枝、枇杷和楊梅等亞熱帶水果;二是中部丘陵盆谷落葉果樹和常綠果樹混植區,范圍涉及前黃鎮和山腰街道,重點發展葡萄、李、桃、橘、柚等;三是西部和北部落葉果樹種植區,范圍涉及界山和涂嶺等鎮,重點發展葡萄等為主的落葉果樹。
畜牧產業區。在可養區范圍內,重點建設生豬生產區、蛋禽生產區和草食節糧型畜牧生產區三個畜牧產業區。以涂嶺鎮丘陵地區為核心發展生豬養殖,以前黃鎮山區為核心發展以肉雞和蛋禽養殖,以界山鎮山區為核心發展以黑山羊為重點的草食節糧型畜牧養殖。
海洋漁業區。湄洲灣內惠嶼島周圍是水產養殖中心,沿海一帶的界山鎮、后龍鎮、峰尾鎮及山腰街道規劃為峰尾漁港經濟區,打造成為海洋特色經濟帶;建立12個水產養殖片區,其中,灘涂養殖片區位于湄洲灣主產區;淺海養殖片區位于湄洲島惠嶼島西北面的淺海養殖區;海水池塘養殖片區位于湄洲灣產區。
表2 泉港區特色現代農業區域布局
序號 |
產業 |
主要分布鄉鎮 |
1 |
糧食作物 |
涂嶺鎮、界山鎮、前黃鎮、南埔鎮 |
2 |
蔬菜 |
涂嶺鎮、界山鎮、前黃鎮、后龍鎮 |
3 |
花卉 |
涂嶺鎮、前黃鎮、后龍鎮 |
4 |
水果 |
涂嶺鎮、界山鎮、前黃鎮、后龍鎮 |
5 |
畜牧業 |
涂嶺鎮、界山鎮、前黃鎮、南埔鎮 |
6 |
漁業 |
界山鎮、南埔鎮、后龍鎮、峰尾鎮、山腰街道 |
第二節 優化農業功能區域
農產品生產區: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空間布局,立足優勢,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加快農業技術進步,發展專業化、規?;母咝炠|農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與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提高生豬、蔬菜、禽蛋、水產品等“菜籃子”安全保障能力。發揮各鄉鎮農業比較優勢,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促進農業生產向該區域集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
農產品加工區:圍繞水產、蔬菜、水果、畜禽、花卉苗木等優勢特色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工農貿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園區。積極整合和規范發展各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加快實現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潛力。通過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農副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循環利用,完善供應鏈、壯大產業鏈、延伸價值鏈。
農業生態休閑區:依托泉港區獨特的山海資源優勢,發揮山海型農業的文化傳承與休閑旅游兩大功能,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和增值增效空間。打造“大美涂嶺”等獨具山海特色的休閑農業,積極將農業生產與農業景觀旅游、農耕文化深度結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建設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生態康養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農業公園。加強森林公園、森林氧吧、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精品生態休閑線路。
第三節 打造農業產業集聚區
“十四五”期間,泉港區實施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3430”工程(創建3個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農業產業強鎮、3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著力構建鄉村產業“圈”發展新格局,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產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型經濟圈。
一、現代農業產業園
按照市級統籌布局、區級具體實施的方式,立足泉港區優勢特色主導產業,重點圍繞葉菜類和茄果類等蔬菜品類,從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協同發展。通過加強生產基地建設標準化、規范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挖掘界山鎮、涂嶺鎮、前黃鎮、南埔鎮等蔬菜生產大鎮潛力,有組織契入閩東南高優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整合轉型為“集群發展”“合作共贏”新局面、新業態。推進品種優良化、生產機械化、農業信息化,建設現代農業智慧園和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促進生產更智能、管理更高效、服務更便捷。突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建設,整合農產品品牌資源,打造區域性品牌。到2025年,創建區級產業園3個,爭創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
表3 “十四五”期間擬建設的現代農業產業備選名單
序號 |
產業園名稱 |
實施區域(鄉鎮) |
主導產業 |
1 |
蔬菜產業園 |
前黃鎮、界山鎮、峰尾鎮 |
蔬菜 |
2 |
水果休閑產業園 |
涂嶺鎮、南埔鎮、界山鎮 |
水果、休閑農業 |
3 |
茶葉產業園 |
涂嶺鎮 |
紅茶 |
4 |
產業強鎮 |
界山鎮 |
蔬菜、水產 |
5 |
產業強鎮 |
南埔鎮 |
水產養殖 |
6 |
產業強鎮 |
涂嶺鎮 |
生豬、蛋禽 |
7 |
產業強鎮 |
后龍鎮 |
水產養殖 |
二、農業產業強鎮
依托泉港區基礎扎實和優勢明顯的農業主導產業,重點圍繞蔬菜、水果、水產等特色產業,以鄉鎮為載體,強化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人才培育、科技支撐,突出主業、多方參與、協同推進,實現優勢產業從源頭到銷售的多層保障。重點發展界山鎮蔬菜產業,南埔鎮和峰尾鎮的水產養殖業,以及涂嶺鎮生豬、蛋禽產業。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鄉鎮聚集,促進龍頭企業、采購商、電子商務平臺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財政獎補資金量化折股等合作方式構建利益緊密聯合體,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強鎮,使之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和新增長點。到2025年,創建現代農業強鎮4個。
三、“一村一品”專業村
立足泉港區鄉村特色,培育一批主導產業規模較大、集聚效應明顯、品牌特色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專業村,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增收作用,持續培育“一村一品”專業村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培育優勢明顯的特色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構建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福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創建一批主導產業規模較大、集聚效應明顯、品牌特色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專業村。到2025年,全區培育“一村一品”專業村30個。
表4 “十四五”期間擬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備選名單
序號 |
專業村名稱 |
主導產業 |
序號 |
專業村名稱 |
主導產業 |
1 |
峰尾鎮誠峰村 |
水產 |
16 |
前黃鎮坑內村 |
胡蘿卜 |
2 |
峰尾鎮誠平村 |
水產 |
17 |
前黃鎮前黃村 |
蔬菜 |
3 |
峰尾鎮崢嶸村 |
紫菜 |
18 |
前黃鎮三朱村 |
蛋雞 |
4 |
后龍鎮后龍村 |
紫菜 |
19 |
前黃鎮香芹村 |
胡蘿卜 |
5 |
后龍鎮上西村 |
海帶 |
20 |
山腰街道葉厝村 |
水產 |
6 |
后龍鎮后墘村 |
水產 |
21 |
山腰街道鐘厝村 |
水產 |
7 |
界山鎮東張村 |
水培蔬菜 |
22 |
涂嶺鎮白潼村 |
楊桃 |
8 |
界山鎮界山村 |
橙子 |
23 |
涂嶺鎮黃田村 |
生豬 |
9 |
界山鎮鳩林村 |
蔬菜 |
24 |
涂嶺鎮邱后村 |
荔枝 |
10 |
界山鎮河陽村 |
百香果 |
25 |
涂嶺鎮松園村 |
柚子 |
11 |
界山鎮獅東村 |
海蠣 |
26 |
涂嶺鎮汶陽村 |
鮮花 |
12 |
南埔鎮鳳翔村 |
面線 |
27 |
涂嶺鎮溪西村 |
蔬菜 |
13 |
南埔鎮惠嶼村 |
鮑魚 |
28 |
涂嶺鎮小壩村 |
楊梅 |
14 |
南埔鎮肖厝村 |
水產 |
29 |
涂嶺鎮秀溪村 |
枇杷 |
15 |
前黃鎮古縣村 |
葡萄 |
30 |
涂嶺鎮樟腳村 |
豆皮 |
第三章 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第一節 鞏固糧食安全生產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水稻生產功能區建設。在涂嶺、界山、前黃等鎮建設基本農田集中區,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水稻生產功能區。以1.05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為主要載體,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9%。到2025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9萬畝。
支持山垅田連片整改流轉開發利用,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連片種植水稻、甘薯、馬鈴薯、玉米、大豆、花生等糧油作物。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種植綠肥等措施,持續提升土壤肥力。加快實施糧食增產提質項目,建設連片50畝以上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加大農業“五新”示范推廣力度,促進先進適用品種和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疊盤暗化育秧、平衡施肥、綠色防控等提質增效技術,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提高糧食單產。積極發展優質稻,建立優質稻核心示范片。
第二節 提升特色優勢主導產業
一、蔬菜產業
持續優化蔬菜生產區域和品種結構,加快推進高優蔬菜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加強大棚、溫室等蔬菜栽培設施建設,完善水肥一體化、生長環境調控設施設備。在蔬菜生產集中區,建立以葉菜類、根莖類、茄果類為主的蔬菜加工基地,建立蔬菜冷運物流中心和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引進凈菜包裝、脫水保鮮,速凍菜加工設備和技術,建設環保型蔬菜超市和連鎖網點聯合銷售。扶持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社,加強引進和培育蔬菜種植、流通、加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推進品牌創建和產業鏈延伸,實施蔬菜產業示范工程。到2025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0.3萬畝,產量達到3.2萬噸,爭創市級蔬菜產業園。
二、水果產業
優化區域布局、品種和熟期結構,提升果品品質和效益。挖掘龍眼、葡萄、柑桔、枇杷、火龍果、楊桃等特色水果潛力。重點發展楊桃等優質熱帶亞熱帶水果,因地制宜保持產業規?;蜻m度擴大,加快實現優勢水果品種向最適宜區布局,引進臺灣高優水果,把水果產業培育成為適宜“家庭農場”模式開發的健康水果產業。到2025年,全區的水果種植規模穩定在0.63萬畝,產量0.32萬噸,優勢水果呈明顯區域布局,家庭農場模式示范效應明顯。
三、茶葉產業
支持做大做精茶葉產業,鼓勵利用非耕地、非林地、荒廢茶園開展生態茶園建設,推行適度稀植、茶樹留高、梯壁留草、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生態栽培措施,支持茶園開展標準化生產和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全區現有茶園2500畝,主要分布在涂嶺鎮,年產量200多噸;涌現出“涂嶺紅”“璽堡”“霧山緣”“神農古藏”“霧晨”“石里飄香”“樟腳工夫”等茶葉品牌,“涂嶺紅”紅茶制作技藝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閩南茶葉的一張新名片。到2025年,全區生態茶園面積達到3000畝以上,年產值突破1億元。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建設花卉苗木特色產業,從生產、經營、銷售及服務著手,推進泉港區花卉苗木產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增強花卉苗木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重點培育本土特色品種,建成規范化的示范基地,以“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為目標,龍頭企業引領,推動標準化花卉苗木培育技術,加大現代化機械裝備的投入使用,構建苗圃的高效經營模式。到2025年,花卉苗木產業的種植規模達到3000畝,花卉苗木產業成為帶動泉港區農業產業調整和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產業支撐。
五、畜禽產業
持續推進泉港區生豬、黑山羊和家禽等畜禽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向規?;?、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發展。加強技術創新驅動,提升規?;B殖技術水平。推進養殖環節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和藥物飼料添加劑退出行動,建立科學合理的用藥管理制度,提升精細化飼養水平。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規?;B殖場中的應用,進一步降低養殖單位成本,增加養殖收益。提高規?;B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能力,總結推廣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機制,總結推廣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典型模式(畜禽—沼—果或畜禽—沼—菜種養結合模式),提升綠色循環生態養殖水平。
六、水產養殖業
持續推進泉港區界山鎮、后龍鎮、峰尾鎮、南埔鎮等優良天然海洋養殖場建設,優化海水養殖產業結構,突出海帶、鮑魚、紫菜等傳統品種養殖。以湄洲灣、肖厝港為中心的周邊淺海養殖優勢區域為基礎,大力發展深海養殖漁場,實施深海養殖示范工程。扶持水產業龍頭企業,發揮輻射帶頭作用,培育一批水產養殖、加工大型企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傳統養殖業與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相結合,形成規劃合理、實施完善、運行靈活、綜合效益顯著提升的水產養殖產業園區。以“?!弊制放婆嘤?,打造一批鮑魚、紫菜、海帶、瓊脂等質量優良、特色鮮明、市場占有率高的農產品。支持創建泉港區“?!弊痔査?/font>產品牌、漁業珍品、海鮮系列名菜。
七、林竹產業
有序推進“兩沿一重點”(即沿主要交通干線、沿省際邊界線山體和環城一重山、保護地及重要飲用水源地周邊等重要生態敏感區域)的松林改造提升。推進重點區位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不斷完善沿海防護林體系,加強江河流域重點區位、重點路段兩側山體森林質量提升。充分應用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開展森林質量提升精準建設;加快天然林保護修復;推廣良種壯苗和豐產栽植技術,推進經濟林產業發展。引導更多市場主體參與碳中和林建設,林業碳匯開發等,推動林業碳匯發展。到2025年,加快發展森林公園、林下經濟、珍貴樹木、木本油料作物等產業,全區林業產業鏈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第三節 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一、鼓勵發展農產品初加工
加快蔬菜、水果、畜禽、水產等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骨干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加強農產品采收前生物技術、生態因素管理,持續開展采收后商品化處理,重點圍繞采收預處理、清洗、烘干、冷凍、分級、分割、包裝、預冷以及儲藏保鮮等技術環節,降低農產品采收后損失,延長商品貨架期。在傳統的化學處理的基礎上,提升生態環保技術在農產品保鮮領域上的應用,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開高質量消費群體市場。支持新建各類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改造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擴大農產品初加工范圍。通過補貼、以獎代補等經濟手段,鼓勵提升農產品初加工能力。重點圍繞農產品采收后冷鏈運輸,推進肉類、水產、蔬果等農產品冷鏈物流及低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利用現有條件,結合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支持農產品區域冷鏈物流平臺,實現農產品高質量流通。
二、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路線,在傳統農產品加工的基礎上,向休閑食品、功能性食品加工方向轉移,推動農產品就地就近轉化增值。開發凍干蔬菜、速凍菜、凈配菜、蔬菜粉等產品,提高蔬菜附加值。發展冷鮮分割肉、肉制品加工,開發風味獨特的新型中低溫肉制品。積極引入農產品精深加工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不斷推動農產品向縱深加工發展,引導企業從規模擴張向精深加工轉型。開展農產品加工領域相關技術研發,通過合作共建或技術轉移,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成果,打造集研發、示范與推廣一體化的技術創新平臺,探索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提升增值空間。
第四節 推動提升休閑農業
一、推進特色休閑農業發展
依托泉港區獨特的山海資源優勢,圍繞“生產、生活、生態”開發休閑體驗產品和服務,打造獨具特色的“山海兼具”型休閑農業。統籌規劃布局休閑農業點建設,推進農業與旅游、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民宿經濟等新業態,培育發展新動能。創建閩臺休閑農業發展合作平臺,構建結構合理、特色突出、管理規范的休閑農業格局,滿足城鄉居民休閑度假和觀光旅游需求。支持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二、發展山海特色鄉村旅游
培育壯大涂嶺森林康養產業,進一步打造“大美涂嶺﹒康養小鎮”“康壽泉港”品牌形象,充分利用涂嶺西部郊野公園及人文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生態農業、體育休閑等產業,建設特色鄉村旅游聚焦區、康養產業示范基地的森林康養特色小鎮。主打森林生態牌,重點發展森林觀光和生態休閑旅游,開發森林公園、森林浴場、郊野公園、珍稀植物園、野生植物園、山地公園、文化公園等,著力打造森林觀光旅游、自然科普教育、森林療養旅游等綠色山林休閑旅游系列。注重以森林資源為本體,結合林下經濟和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森林+養生”“森林+科普觀光”等模式。
以惠嶼島和金鐘潭為核心,開發海島型休閑農業,主打生態度假牌。重點發展山地度假和濱水休閑旅游,開發主題餐廳、文化娛樂、房車與露營等特色各異和功能多樣的度假旅游產品,完善休閑度假類旅游服務設施,帶動流域型休閑農業發展。建造休閑漁業碼頭、海濱路等,供游客休閑觀光及垂釣。
第四章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第一節 推進農田標準化
堅持摸清土壤質量、完善土壤類型,摸清土壤障礙因素,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為守住耕地紅線、保護生態環境、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堅持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保護和常態化,集中力量打造規模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綠色生態的高標準農田。以提升糧食產能為目標,開展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設給排水設施、修建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體系等項目建設。開展土壤改良劑研發與推廣,逐步調整土壤pH值范圍,創造適宜農作物生產的土壤酸堿度,提升耕地質量。完善農業主產區水利基礎設施,加強節水灌溉,持續降低地下水用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建立監測、評價和管護體系,實現農田持續高效利用。
第二節 推進農業機械化
大力推進茶葉、蔬菜、畜禽、水產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及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全程機械化。推廣水稻機械播種和機收、蔬菜種植和收獲,畜牧養殖飼喂料、環境控制,水產養殖飼餌料、養殖藻類栽培收獲、養殖水環境控制,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裝備和技術。大力發展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農作物精準耕作、畜禽水產智慧養殖、園藝作物智能生產等數字農機示范基地和特色現代農機智慧園。力爭到2025年,全區建成農業產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個,培育1-2家全程機械化服務的農機服務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9%。
專欄1 農業基礎建設提升行動計劃 |
1. 強化水稻生產功能區建設。以1.05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為主要載體,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個,培育上規?!拔逵小鞭r機服務組織1-2家,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9%。 2.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耕地流轉、山壟地改造推動經營主體擴大投資,開展農田灌排設施、機耕道路、農田林網和土地改良等田間工程,推進耕地質量大數據應用,新建0.71萬畝高標準農田。 3. 提升農作物生產能力。建設水稻、馬鈴薯、甘薯、玉米等糧食作物連片50畝以上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加大果蔬、芳香植物、藥食兩用經濟作物等綜合生產能力。 4. 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灌溉能力,新建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18萬畝,全區農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8以上。 |
第三節 推進農業數字化
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管理全領域的廣泛運用。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裝備新技術應用。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類型、土壤墑情、種植面積、作物長勢。加快種業大數據的研發與深度應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維度分析、智能評價模型,推動數字技術在制種基地、種畜禽場區、水產苗種場區中的應用。推動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生豬養殖上的集成應用,實時監控生產環境和運輸,實現養殖到屠宰加工全過程監管。推進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自動升降控制、無人機巡航等數字技術裝備普及應用,發展數字漁場。
以農產品溯源、物流跟蹤、監控等為主線,在數字化程度集中的片區,構建數字農業智慧示范項目。加強農村電商主體培訓,開展鮮活農產品社區直配、休閑農業網上營銷、放心農資下鄉等電子商務試點。推進互聯網+在現代農業產品營銷領域的應用,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農產品營銷新模式。
專欄2 農業信息化提升行動計劃 |
1.“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通過培育特色農產品運營主體、打造優質農產品供應鏈條、完善網絡運營體系、建立運營管理標準、創新網絡營銷手段,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更為高效。到2025年底,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年均增長15%以上。 2. 農業生產智能化提升項目。開展現代農業智慧園項目建設,融合現代農業園區、優勢產業集群和產業強鎮創建,圍繞特色產業,在農業生產、服務等領域,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區塊鏈等信息化新技術新裝備應用。扶持農業物聯網示范項目建設。 3. 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持續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通過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和培訓等方面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深入發展。綜合示范區行政村電子商務服務點覆蓋率達到50%,電商培訓人數50人次以上。 |
第四節 推進產品品牌化
充分挖掘“老字號”、扶強“國字號”、培育“新字號”,著力加強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弊止闷放?、特色農產品品牌?;谵r產品綠色、健康消費需求,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參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的“三品一標”認證。持續開展農產品溯源制度,提升農產品質量與消費者信任度。以政府服務為保障,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塑造行動,提升“綠色泉港 綠色農業”的整體品牌形象。多途徑、多維度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構建全方位的寬口徑宣傳態勢。
第五章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一節 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一、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快速發展,支持一批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加工鏈條延伸、倉儲中心、冷鏈物流端的業務拓展。積極對接高校,引智入企,為龍頭企業的質量管控、產品升級、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領域提供科技元素,推動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形成龍頭企業邁入快車道,引領同行業快速發展。通過政府資源、高校智庫,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提升龍頭企業高素質員工的比例,助推龍頭企業全生產鏈條技術升級。以“專精特新”技術引導,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型、新增長潛力的企業,進一步拓展龍頭企業新業務、新業態。全區現有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1家,到2025年,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
二、發展家庭農場
加快發展特色家庭農場,強化家庭農場人才培養,大力培育示范家庭農場,提高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和示范帶動能力。強化家庭農場指導、服務、扶持,在財政補助、信貸支持、保險保障等方面出臺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品種優良、技術先進、生產標準、產品安全、流轉規范、規模適度、效益良好、帶動力強的家庭農場。有序組建一批帶動能力突出、示范效應明顯的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引導家庭農場開展聯合,促進家庭農場示范片或集聚區形成,實現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家庭農場數量穩步增加,家庭農場效益穩步提升。全區現有備案家庭農場25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1家;到2025年,新增市級以上家庭農場5家以上。
三、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
鼓勵農民合作社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帶動成員開展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品牌,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服務領域,增強農民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指導農民合作社健全組織機構,規范會計核算,完善盈余分配和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規范化水平。鼓勵以產業為依托開展同業聯合、以服務為紐帶開展同域聯合,培育一批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有效對接,鼓勵創辦全產業鏈聯合社。全區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5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市級6家;到2025年,新增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
專欄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提升行動計劃 |
1.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六有”規范化建設,新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個,合作社聯合社1家以上,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2家。 2. 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項目。支持合作社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品牌培育、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創建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 3. 家庭農場培育。新培育2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5家技術先進、生產綠色、管理規范、規模適度縣級示范家庭農場。 4. 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力爭在全區重點涉農鎮全面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重點圍繞糧食作物和果、菜等特色經濟作物生產開展托管服務;累計服務1萬畝以上。 5. 農村創新創業主體培育。培育創新創業帶頭人,帶動返鄉入鄉在鄉人員創業。遴選導師,培育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184人。 6. 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培訓計劃和實用技術遠程培訓項目,全面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鄉土人才培養。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5000人以上,市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5-6人。 |
四、加強培育高素質農民
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引導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從事現代農業,著力培養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成為現代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加強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鼓勵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和農技人員利用福建電視臺、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等平臺,開展線下線上融合技能培訓、觀摩交流。樹立和扶持一批“學得好、干得好、帶得好”的高素質農民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組織和表彰“技術能手”和“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等,提升傳統職業農民向高素質農民轉變,為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供人才和人力資源保障。
第二節 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新業態
持續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基礎建設,圍繞農村電商人才培訓、本地特色農產品推廣營銷、農村電商創業就業等工作,開展系統規劃布局。借助“基地+電商+農戶”流通模式、“直播+先鋒助農+電商”銷售模式,鼓勵電商企業利用直播帶貨、網紅經濟等創新零售方式,拓展銷售渠道。主動對接國內外
電商平臺,借助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等APP,推介泉港特色農產品,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鏈接國內外市場,鼓勵本土電商平臺做大做強。完善電商平臺建設,加強供應鏈服務創新與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推進知名品牌、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
第三節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積極引導和支持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優勢和功能,發展托管式、訂單式、平臺式、站點式等綜合性服務模式。推動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銷售、餐飲、休閑觀光等有機整合,促進一二三產緊密結合、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農民增收。鼓勵不同服務主體之間分工協作,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大力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強化農業生產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供給,探索建立集信息服務、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營銷等于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
建設一批集收儲、烘干、加工、保鮮、冷藏、配送、銷售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實體。建立健全專業化的專項服務和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不斷擴大對小農戶社會化服務覆蓋面。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與創新創業導師,形成創業主體大眾化、孵化對象多元化、創業服務專業化、組織體系網絡化、建設運營市場化的農業眾創體系。
第六章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蔬菜、畜禽、糧油、水果、漁業等重點產業鏈的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建設。抓好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工作,推廣農機農藝結合、水土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投入品減量高效施用、低碳生產等綠色生產模式。總結推廣牧沼果、稻魚綜合種養、林下種養、冬種紫云英綠肥翻壓還田、池塘生態混養等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引進一批高效優質多抗新品種,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范、推廣和應用,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泉港區區域特點和地方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業。到2025年,初步構建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技術體系,引領泉港區農業走上生產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培育特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第二節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優化單質肥料和復混肥料的產品結構,加快推廣新型高效肥料,實施化肥總量持續下降;大力發展綠肥種植,實施秸稈還田,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實行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十四五”期間,每年化肥使用量減少10%以上。
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包括農業、生態、物理等非化學防控技術以及生物農藥、納米農藥等應用技術,有效、經濟、安全地防控病蟲害,實現化學農藥減量控制;規范使用農業部目錄上農藥用量、施用量與施用頻次,加強科學指導,有序降低農藥用量。“十四五”期間,每年農藥使用量減少10%以上。
按照“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推進畜禽糞污高水平綜合利用,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到2025年,全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6%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繼續完善提升糞污收集、貯存、運輸、處理、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綠色發展機制。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力爭到2025年,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立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建立健全貯運和綜合利用網絡,實現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有效回收。
第四節 強化土壤污染防治
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全面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土壤環境風險。加快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專項行動。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及管網建設工程建設。全面開展“一革命、四行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
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突出安全保障、品質提升、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全面落實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一品一碼可追溯并行制度,實現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全覆蓋。健全和完善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配好村級協管員,實施基層網格化監管。全區農資企業全部納入監管平臺,實現農資生產、經營企業監管全覆蓋。到202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圍繞培育蔬菜、水果、畜禽、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6個以上,其中蔬菜2個、畜禽4個,帶動引領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和水平,有效增加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
第七章 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總體思路與依據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美麗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部署,深化泉港區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畜牧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畜牧業現代化進程。按照《泉港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結合泉港區生豬和禽類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意見等精神,編制泉港區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一、發展思路
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把畜牧業培育成農業優勢產業。將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農民增收、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認真貫徹各級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引入資金、加快發展,積極培育典型,加強示范引導,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設施裝備畜牧業。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實行布局區域化、養殖規?;?、品種良種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突出地方特色,走龍頭化、產業化的畜牧業現代化發展之路,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提高畜牧業產值比重和畜牧業收入比重,實現控制畜禽飼養量,爭取畜牧業產值穩定增長。
——保持畜牧業生產能力穩定增長。推進生豬規?;瘶藴驶B殖,鼓勵黑山羊、兔等草食動物適度規?;l展,支持蛋雞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使畜牧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笆奈濉逼陂g,全區存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場穩定在12家左右,存欄量穩定在6.5萬頭;肉禽存欄量達到33萬羽,蛋禽存欄量達50萬羽;肉蛋奶總產量年均增長5.0%。
——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按照“規模養殖構建基地、基地建設支撐產業、產業聚集形成優勢”的思路,逐步形成現代畜牧業發展示范片區建設,丘陵地區以生豬產業為重點,山區以蛋雞和黑山羊產業為重點,林下發展蜜蜂養殖,有效形成生豬、蛋雞、黑山羊三大優勢產業的畜禽健康養殖示范片區。
——實現畜牧養殖“三化”水平。加快畜禽規?;B殖水平,抓好畜禽標準化示范基地和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畜禽養殖標準化建設,提升全區畜禽養殖標準化水平,促進畜牧業有序地向規?;?、標準化方向發展,形成具有生產規模的優勢產業帶、產業群。
——建立完備綠色發展機制。加快畜禽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建設。注重養殖糞污就近就地消納,把養殖業融入農、林業中,形成畜禽—沼—果(林、草、菜)種養結合模式,構建以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關鍵節點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全面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規模場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全區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
——產業發展基礎安全穩定。完善動物疫情預警預報、應急處置、檢疫監督機制,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安全生產事故。全區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率達90%、畜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7%以上。
指 標 |
單位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長 (%) |
|
生豬 |
期末存欄 |
萬頭 |
3.55 |
6.5 |
12.86 |
當年出欄 |
萬頭 |
4.65 |
12 |
20.88 |
|
牛 |
期末存欄 |
頭 |
1085 |
1200 |
2.04 |
當年出欄 |
頭 |
703 |
800 |
2.62 |
|
山羊 |
期末存欄 |
萬頭 |
1.39 |
1.5 |
1.53 |
當年出欄 |
萬頭 |
0.92 |
1.1 |
3.64 |
|
家禽 |
期末存欄 |
萬羽 |
68.9 |
83 |
3.79 |
當年出欄 |
萬羽 |
167.55 |
185 |
2.00 |
|
其中:蛋雞 |
期末存欄 |
萬羽 |
44.19 |
50 |
2.50 |
兔 |
期末存欄 |
只 |
2337 |
4100 |
11.90 |
當年出欄 |
只 |
4218 |
7400 |
11.90 |
|
肉類總產量 |
噸 |
5840.5 |
7000 |
3.69 |
|
禽蛋產量 |
噸 |
6845 |
7950 |
3.04 |
|
肉蛋奶總產量 |
萬噸 |
1.167 |
1.49 |
5.0 |
|
畜牧業總產值 |
億元 |
6.1859 |
8.0 |
5.28 |
|
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
% |
≥95 |
≥99 |
— |
|
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 |
% |
100 |
100 |
— |
根據畜禽養殖廢棄物土地承載力及種養平衡分析,全區林地面積16.5011萬畝,耕地面積6.4983萬畝。按照養殖廢棄物全量還田模式,結合全區各地禁養區實際劃定情況,同時考慮到有些地塊不具備建場條件,如按可養區可飼養總量19.21萬頭的90%計,全區實際可飼養量預測為17.29萬頭豬當量。“十四五”期末全區的規劃養殖量為16.90萬頭。
(一)豬肉市場需求預測。按居民年人均消費豬肉42.19公斤(0.45頭/年·人),2020年全區人口35.43萬人,全區年豬肉消費需求為1.49萬噸(按93.75公斤(肉)/頭測算,折合生豬15.9萬頭)。根據市政府要求和泉港區實際情況,“十四五”規劃期末全區生豬出欄量力爭達到12萬頭,自給率達到72.07%。
(二)禽蛋市場需求預測。按居民年人均消費雞蛋17公斤,全區年消費禽蛋需求為0.60萬噸。“十四五”規劃期末全區蛋雞存欄50萬羽,禽蛋產量達到0.795萬噸,自給率達到100%。
(三)禽肉市場需求預測。按居民年人均消費禽肉5.7公斤,2020年全區出欄家禽167.55萬羽,年產禽肉0.22萬噸;“十四五”規劃期末肉禽出欄數185萬羽左右,年產禽肉0.28萬噸,自給率達到100%,還能夠供應其他區縣。
(四)牛羊肉市場需求預測。按居民年人均消費牛羊肉5.6公斤,全區年消費牛羊肉0.2072萬噸。2020年全區產牛羊肉216.97噸,牛羊肉自給率為10.47%?!笆奈濉逼谀┡?、羊出欄量分別穩定在0.08萬頭和1.1萬只,自給率保持在17%左右。
表6 泉港區主要畜禽產品消費需求情況表
畜禽產品 |
常住居民年人均消費量 |
2020年實際指標 |
2025年規劃指標 |
||||
需求量 |
實際產量 |
自給率(%) |
需求量 |
規劃產量 |
自給率(%) |
||
生豬 (出欄/萬頭) |
0.45頭 |
15.94 |
4.05 |
25.41 |
16.65 |
12 |
72.07 |
牛羊 (噸) |
5.6公斤 |
1984 |
216.97 |
10.47 |
2072 |
350 |
16.89 |
禽肉 (噸) |
5.7公斤 |
2019 |
2200 |
108.96 |
2109 |
2800 |
132.76 |
蛋雞 (存欄/萬羽) |
1.1羽 |
38.97 |
44.19 |
113.39 |
40.70 |
50 |
122.85 |
禽蛋產量 (萬噸) |
17公斤 |
0.60 |
0.68 |
113.33 |
0.63 |
0.795 |
126.19 |
備注:2020年全區常住人口為35.43萬人,2025年全區常住人口預測為37萬人。生豬:平均125公斤/頭×0.75%=93.75公斤肉/頭,豬肉93.75公斤×0.45=42.19公斤/年·人。
第二節 畜牧業發展布局
根據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福建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泉港區各鎮(街道)實際,重新調整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和可養區范圍。
(一)禁養區
畜禽養殖禁養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城鎮居民區等人口集中區域,主要交通干線,以及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規定需要特殊保護的其它區域。畜禽養殖禁養區面積共約84.2平方公里。包括以下幾個區域:
1. 飲用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地
(1)菱溪水庫水源保護區、泗洲水庫水源保護區,陳田水庫、雙溪水庫岸線外圍500米范圍內區域。
(2)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實現糞污全量資源化不排放污染的養殖場不列為禁止對象。
2. 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域
(1)泉港石化港口新城建成區(泉港石化工業區除外)。主要包括西南部普安開發區組團、東南部城市生活組團(包括后龍、郭厝、山腰、峰尾、中心片區五個片區)和高速公路沿線的涂嶺、界山兩個綜合組團。
(2)前黃綜合改革試點鎮建成區。主要包括南部百億產業組團、鎮區綜合組團、物流發展組團、氨堿化工組團的城市建成區范圍。
(3)涂嶺鎮鎮區建成區。主要包括現狀涂嶺鎮區、汶陽、前歐、涂型組團建成區范圍。
3.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養區域
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法規若進行更新或修訂,其新規定其他需要保護的禁止畜禽養殖的區域。
(二)可養區
除禁養區劃定范圍以外的區域均為可養區,面積約為236.8平方公里。通過分區劃片,實現畜牧生產布局與土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绅B區新建、改建、擴建的養殖場,必須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滿足動物防疫條件,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二、產業布局
按照生產相對集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圍繞生豬、肉禽、蛋禽等畜禽種類,打造規?;B殖場,科學規范畜禽養殖基地。到2025年,建設1個產業強鎮,2個“一村一品”畜牧專業村。
表7 泉港區“十四五”期間擬建現代畜牧產業名單
序號 |
產業類型 |
實施區域(鄉鎮) |
主導產業 |
1 |
產業強鎮 |
涂嶺鎮 |
生豬 |
2 |
一村一品 |
前黃鎮三朱村 |
蛋雞 |
3 |
一村一品 |
涂嶺鎮黃田村 |
生豬 |
備注:產業強鎮是主導產業產值超過2億元;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標準是主導產業總產值達到500萬元以上。
(一)生豬產業
按照“提產能、增效益、保安全、促生態、穩供給”思路,以“養殖總量控制、最低保有量兜底、內供外調相結合,保持全區供需基本平衡”為目標,大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發展產業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span>,推動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我區生豬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現代生豬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到2025年,全區培育和穩定存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場12家左右,年末存欄量6.5萬頭、出欄量12萬頭,自給率達到72.07%;養殖規?;蔬_到90%以上,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規模場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二)家禽產業
鼓勵發展規?;仪蒺B殖,鞏固和穩定蛋雞生產規模,在涂嶺和前黃等鎮建設優勢蛋禽產業集中區;支持和提升特色禽肉生產規模。生態化養殖場區建設標準化養殖舍,引進智能化蛋雞養殖、蛋品處理、有機肥生產等設施。到2025年,全區肉禽出欄量達到130萬羽,禽肉產量0.28萬噸以上;蛋禽存欄量達到50萬羽,禽蛋產量0.79萬噸以上。
(三)草食動物產業
以種養結合、草飼結合、圈牧結合為突破口,推廣應用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等技術,扶持利用林隙地、冬閑田建立草食畜禽養殖基地,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專業戶”為模式,適度發展草食動物養殖。在涂嶺、界山和前黃等鎮山區和半山區區域發展草食動物。到2025年,發展牛、黑山羊等草食動物存欄2萬頭(只)。
(四)屠宰加工業
按照“扶大限小、減數控量、提質增效、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整合布局畜禽屠宰加工廠。持續做好現有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審核清理和關閉整合工作。到2025年,關閉現有城區、南埔、峰尾3個牲畜定點屠宰場,全區整合建設肉品分割加工配送中心1個。
第三節 畜牧業建設任務
按照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有關規范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的要求,依法依規科學劃定生豬禁養區,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禁限養規定。修訂完善畜牧業發展規劃,合理調整養殖布局和規模,明確各規模養豬場生豬生產任務,確保全區產生豬最低出欄保有量在3.7萬頭以上。實行養殖場衛生安全防護距離“雙向”保障制度,對確需關停搬遷的種豬場和規模養豬場,在非禁養區內安排可用地支持異地重建。
鼓勵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大型企業在可養區內新(改、擴)建高標準零排放現代化養豬場。鼓勵支持我區有條件的生豬養殖企業到三明、龍巖、南平等主產區或省外協作建設異地生豬生產基地,并建立生豬產銷對接機制。與山海協作結對幫扶縣-寧化縣加強協作,促進生豬及其豬肉產品產銷對接、互惠互利。
二、持續推進畜禽養殖體系建設
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管理智能化、防疫制度化、養殖廢棄物無害化”標準,重點開展養殖、環控、防疫、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環節標準化改造,通過改進設施工藝、改善生產條件,完善動物防疫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推進生產標準化。推廣應用互聯網和智能化設施設備,推廣節水、節料、節能養殖工藝和干清糞、微生物發酵等實用技術,提升精細化規范化飼養管理水平。推動傳統家禽產業向以生物安全為核心的標準化生產轉變,嚴格按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生產和管理,開展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
到2025年,存欄500-5000頭的規?;i養殖場達到全場零排放、全量資源化利用的標準。實施蛋品自給提升工程,新建大型設施化智能化蛋雞項目,全區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按標生產,力爭累計創建省級以上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場3家。
通過“改、擴、轉、退”等多措并舉,推進經營規?;?;逐步構建以大型養殖場為引領、適度規模養殖為主體、農牧結合型家庭農場為補充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增強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到2025年,全區存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保持11家以上;控制農牧結合型家庭農場、小農戶生豬養殖,全區的散養戶養殖總量占轄區內規模場養殖總量的比例不超過10%。
表8 泉港區規模養殖場建設名單
序號 |
所在鄉鎮 |
養殖場數量 (家) |
存欄量 (頭) |
畜種 |
1 |
涂嶺鎮 |
11 |
65000 |
生豬 |
2 |
界山鎮 |
1 |
700 |
生豬 |
3 |
涂嶺鎮 |
1 |
135000 |
蛋雞 |
4 |
前黃鎮 |
1 |
250000 |
蛋雞 |
在符合相關規劃、建設安全和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養殖設施允許建設多層建筑。引進國內先進多層養豬模式,積極在新建規?;i場推廣應用,實現規?;?、標準化、設施化、自動化、集約化生豬養殖模式。支持家禽養殖經營主體利用現有場地進行立體籠養改建擴產,示范推廣30萬羽蛋雞養殖模式。提高畜禽養殖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加強養殖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和新裝備推廣,推進養殖設施化、裝備集成化。到2025年,力爭創建省級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場1個。
按照“扶大限小、減數控量、提質增效、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著力提高生豬屠宰加工規?;?、機械化、標準化、自動化水平。大力推動豬肉供應由“調豬”向“調肉”轉變,由熱鮮肉向冷鮮肉供應轉變,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代宰向自營轉變。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鼓勵屠宰企業發展集屠宰、分割、加工、冷鏈、配送一體化的現代化屠宰加工企業,支持屠宰企業建設標準化預冷集配中心、低溫分割加工車間、冷庫等設施,提高生豬產品加工儲藏能力。
(二)推進畜禽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支持屠宰加工和物流配送企業建設低溫倉儲設施,配置冷鏈運輸設備,促進運活畜禽向運肉轉變。加快構建肉類全程冷鏈物流運輸體系,逐步健全冷鮮肉流通和配送網絡,做到轄區內有豬肉儲備專庫,屠宰加工企業有預冷場所和冷庫、鄉鎮有冷藏配送點、零售網點有冷柜。規范活畜禽跨區域調運管理,完善“點對點”調運制度,堅持跨省調肉不調豬。加強畜禽產品安全健康消費宣傳引導,提高冷鮮肉品消費比重。到2025年,推動全區建設肉品分割加工配送點建設;提高市場冷鮮、冷凍禽產品供應占比。
(一)健全畜禽產品安全可追溯監管體系
依托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實現畜禽產品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跟蹤、偽劣產品可召回、儲運信息可查詢的全區畜禽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加大智慧監管力度,依托智慧畜牧業云平臺,加快動物檢疫申報、規范化檢疫、備案、報驗、落地報告等數字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推進檢疫、定點屠宰管理檔案規范化建設。持續開展屠宰領域安全生產集中排查整治,加強調入動物及其產品流通監管,提升跨區域調運畜禽產品動物防疫和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
(二)強化獸藥飼料監督檢查
深入開展獸用抗菌藥專項整治活動,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獸藥經營環節全面實行“二維碼”追溯監管。加強獸藥、飼料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規范養殖場養殖檔案建立,開展畜牧投入品經營使用登記備案工作,認真做好獸藥GSP認證工作。組織開展獸藥、飼料生產經營專項整治,重點查處無證經營或經營、使用違禁、假劣獸藥、飼料等違法行為,強化畜牧投入品安全生產管理。實施《福建省飼料生產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規范》,持續開展“瘦肉精”、獸藥殘留等專項整治,確保畜產品綠色安全。
五、推進畜牧業環境綜合治理
(一)推進畜禽糞污源頭減量化
積極推廣“一禁、二表、三分離”。大力推廣使用微生物制劑、酶制劑等飼料添加劑和飼料低磷低蛋白日糧配方技術,提高飼料轉化效率﹐促進獸藥和銅、鋅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降低畜禽養殖業排放。鼓勵畜禽規模養殖場安裝減臭設施設備,推廣應用臭氣控制技術,減少臭氣排放,消減臭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推進存欄250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建設封閉式集糞棚,敏感區域大型規模養殖場逐步建設臭氣治理系統。規范養殖污染治理線上線下長效防控機制建設,對存欄5000頭以上的生豬保留場全部安裝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在線監控。
專欄4 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源頭減量工程 |
全面推行“一禁、二表、三分離”的節水、減污措施: 一禁:嚴禁水沖清糞,推行干清糞或尿泡糞;二表:安裝人員生活用水水表、畜禽飲用水水表;三分離:實行雨水(明溝)與污水(暗管)分離,干(糞)、濕(尿水)分離,濃、淡分離,從源頭上減少畜禽養殖污水產生量。 |
(二)推廣種養結合生態養殖
鼓勵畜禽養殖場在不超過土地承載力和農作物養分需求的情況下,將沼液和經無害化處理的養殖廢水輸送到消納地作為肥料還田(林)利用。支持已建養殖場按農地配套標準流轉周邊耕地實行規模種植,或與周邊規模種植戶建立糞肥供應關系,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就近利用、當地消納。因地制宜擴大推廣“林下養禽”等復合經營新模式、異位發酵床養殖和“畜禽—沼液沼渣—果(林茶蔬草)”等循環利用新路徑。推廣“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糞尿全量收集處理和還田利用”循環模式。到2025年,培育生態養殖場1個以上。
(三)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線,以“種養結合、農(林)牧循環,干濕分離、綜合利用,就近消納、不排水域”為主線,推進生豬清潔養殖、生態養殖。加快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區推進項目,支持養殖場及第三方機構建設有機肥廠,支持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持續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打通糞肥還田(林、果、茶等)通道,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到2025年,全區每年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和畜禽糞便堆(漢)肥、沼肥、肥水等有機肥3000畝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一)持續抓好動物疫病防控
圍繞“人、車、豬、肉、料”等重點環節,完善養殖場動物防疫設施條件,落實各項動物防疫制度,切實做到封閉式飼養管理。強化年出欄15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的生物安全隔離帶建設,提高生物安全保護水平。健全養殖、屠宰和運輸全鏈條監管機制,優化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制度。統籌做好家畜布病、牛結核病、動物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以及非洲馬瘟、牛結節性皮膚病,H5N1、H7N9、H5N6、H5N8禽流感的監測和防控;開展生豬高風險疫病撲殺保險工作,確保不發生非洲豬瘟疫情。
(二)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
養殖規模企業配備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進行處理,逐步減少深埋、化尸窖、堆肥等處理方式,確保有效殺滅病原體,不污染環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大型無害化處理場,建立集中處理為主、自行分散處理為補充的處理體系,逐步提高專業無害化處理覆蓋率。
(三)推進動物疫病凈化工作
實施動物疫病風險評估,推進動物疫病凈化。繼續實行凈化認證獎補政策,推進種畜禽場重點疫病凈化。切實做好凈化維持,強化種畜禽場疫病監測和狀況調查,跟蹤監測陰性認證場的凈化維持狀態,開展認證場風險評估,對發現的生物安全漏洞及時督促整改。促進運活畜禽向運肉轉變,規范活禽市場管理,完善活禽經營場所生物安全措施,落實休市消毒制度。到2025年,實現強制免疫病種動物疫病凈化率達到90%以上,群體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80%以上。
依托現有養殖管理平臺,建設完善現代養殖智能系統,建立畜禽產業發展、畜禽市場行情、疫病防控應急處理與遠程診療等服務平臺,建立完善的產品追溯質量安全系統、畜禽屠宰加工監控系統、產品交易網上市場、重點規模養殖企業網絡監控系統。以數據化為手段,加快建設全區畜牧獸醫信息管理系統,推進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畜牧產業深度融合,推廣應用電子識別和檢疫電子出證,實行智能化監管。
第八章 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海絲重要門戶城市建設為中心,推進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積極融入重要門戶城市建設發展格局,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力爭到2025年,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水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漁業資源養護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對外合作務實開展,漁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明顯改善,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漁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形成“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產品優質、漁民增收、平安和諧”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實現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1.產業發展。水產養殖產業的養殖規模穩定在4萬畝左右,產量達到9.5萬噸,產業總產值突破14.5億元。建設一批海上養殖基地,將濱海資源豐富的后龍鎮、峰尾鎮等沿海區域,建設成濱海經濟繁榮帶。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延長水產養殖產業鏈,深化水產品加工,打造出瓊脂、鮑魚、紫菜、海帶等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農產品。推動海水養殖業從“規模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從“傳統養殖”向“現代設施養殖”轉變,全方位提升養殖業發展水平。
2.推進生態養殖業發展。以現有養殖規模為基礎,推廣鮑貝藻立體生態養殖、魚-蝦-貝混養等海水多營養層次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有效集成生物防控、環境生態調控等技術,提高養殖效果和效益。鼓勵生態養殖,探索由主管部門為管理主體、科研機構為技術支撐、企業為實施主體的綜合管理機制,建立1-2個生態漁業示范區,促進生物資源合理利用。
3.發展深水養殖。逐步降低近海養殖強度,有序向深水區轉移,減少對沿海近岸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深水海域打造大網箱養殖示范基地。
4.提升漁業科技創新水平。漁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水產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構建適應海洋強區建設需求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和科技人才隊伍體系,新增漁業科技項目5個,提升漁業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力。
5.提升漁業治理能力。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制度全面落實,推動完善水產養殖環境監管標準制度體系。漁港建設和管理全面推進,發布漁港名錄,完成港章制定,依托于漁港的漁業綜合監管體系基本建成。漁船漁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漁業執法監管更加有力,漁業安全生產基礎更加鞏固,漁業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三、產業定位
積極開發界山鎮、后龍鎮、峰尾鎮、南埔鎮等沿海區域的水產養殖資源,重點抓好湄洲灣、肖厝港周邊的淺海開發力度,在原有的基礎上促進灘涂貝類養殖、灘涂藻類養殖、海水池塘養殖、淺海普通網箱養殖和灘涂種質資源增值的發展。優化養殖結構,優先發展高效生態養殖,推廣新品種養殖,提高養殖綜合效益。在抓好鮑魚、海帶、紫菜等等傳統品種養殖的同時,推廣綠盤鮑、閩豐1號等優質新品種,大力開發和推廣名特優新品種養殖。有序、有度地利用養殖水域,著力打造泉港特色現代水產養殖產業帶,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漁業養殖布局
一、產業布局
泉港區漁業養殖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一帶,其中惠嶼島是泉港區水產養殖主產區。根據漁業養殖和資源分布情況,泉港區漁業養殖產業布局為“一個水產養殖中心,一個海洋特色經濟帶,三類十二個水產養殖片區”。湄洲灣內惠嶼島周圍是水產養殖中心;界山鎮、后龍鎮、峰尾鎮及山腰街道作為海洋特色經濟帶;建立灘涂、淺海和海水池塘3類12個水產養殖片區;其中,灘涂養殖片區位于湄洲灣主產區,包括灘涂貝類養殖片區3個、灘涂藻類養殖片區2個、灘涂貝類種質資源區1個,淺海養殖片區1個,為普通網箱養殖,位于湄洲島惠嶼島西北面的淺海養殖區,海水池塘養殖片區5個,位于湄洲灣產區。
二、區域布局
(一)禁止養殖區
根據泉港區開發利用現狀,結合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年-2020年)、泉港區總體規劃和各類涉海開發利用規劃,共劃定禁養區1個,位于湄洲灣南埔鎮沿岸海域,總面積920.0公頃。禁止養殖區內嚴格禁止養殖活動,對現有的水產養殖由本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限期搬遷或清退,嚴格執法。
(二)限制養殖區
全區劃定限制養殖區4個,位于洋嶼、惠嶼、湄洲灣及后龍鎮周圍海域,總面積1024.6公頃。該區域共規劃水產養殖面積131.7公頃,包括淺海貝類養殖區面積55.5公頃、淺海藻類養殖區面積54.1公頃及淺海網箱養殖區面積22.1公頃, 養殖品種主要包括牡蠣、扇貝、江蘺、紫菜、海帶、魚類等。鼓勵藻類和貝類養殖,養殖規模以維持現狀為主,養殖布局、密度按技術要求執行。
表9 泉港區限制養殖區規劃布局
規劃區塊名稱 |
地區 |
地理范圍 (中心坐標) |
面積(公頃) |
洋嶼限制養殖區 |
洋嶼及周圍海域 |
118°58′55.79"E, 25°11′26.52"N |
146.0 |
惠嶼限制養殖區 |
惠嶼及周圍海域 |
118°58′55.79"E, 25°11′26.52"N |
566.6 |
潘南工業與城鎮用海區 |
湄洲灣灣頂海域 |
118°53′20.33"E, 25°14′18.92"N |
132.0 |
后龍工業與城鎮用海區 |
后龍鎮沿海海域 |
118°57′43.70"E, 25°9′43.50"N |
180.0 |
(三)養殖區
泉港區劃定養殖區片區數20個,規劃總面積2484.9公頃,其中淺海養殖區2192.9公頃,灘涂養殖區292.0公頃。規劃中根據泉港區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向及養殖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養殖模式和品種結構調整。泉港區未規劃海水池塘養殖區,適當減少了灘涂養殖和網箱養殖,淺海養殖部分增加了淺海貝類和大型藻類的養殖比例。今后泉港區漁業增長方式將從追求面積、產量、產值,向效益、品質、安全轉變,以保證漁業可持續穩定發展。
泉港區養殖水域灘涂,包括淺海、灘涂、海水池塘、水產苗種場和陸基工廠化養殖區域,主要分布于湄洲灣。其中:
1.淺海養殖區主要規劃在湄洲灣海區,養殖總面積192.9公頃。其中,貝類規劃養殖面積861.4公頃,大型藻類規劃養殖面積850.4公頃,底播規劃養殖面積38.7公頃,網箱規劃養殖面積22.1公頃,深水增養殖規劃養殖面積420.3公頃。
2.灘涂養殖區主要規劃在后龍鎮和山腰街道辦事處的灘涂養殖區,養殖面積共292.0公頃。
泉港區養殖水域灘涂涉及界山鎮、南埔鎮、后龍鎮、峰尾鎮、山腰街道等鄉鎮,各鄉鎮淺海、灘涂及海水池塘養殖區的總體規劃如表11。
表10 泉港區養殖水域灘涂總體規劃
鄉鎮名稱 |
淺海片區 |
灘涂片區 |
||
數量(個) |
面積(公頃) |
數量(個) |
面積(公頃) |
|
界山鎮 |
1 |
38.7 |
/ |
/ |
南埔鎮 |
6 |
131.7 |
/ |
/ |
后龍鎮 |
4 |
531.0 |
1 |
89.8 |
蜂尾鎮 |
7 |
1491.5 |
/ |
/ |
第三節 漁業主要任務
一、實現捕撈業可持續發展
鞏固以燈光敷網為主要作業類型的捕撈支柱產業,加快漁船更新改造進程,逐步淘汰低效高耗的中小型木質漁船,促進海洋捕撈業轉型升級。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運作、政策扶持、加快發展的思路,積極、穩妥地發展以過洋性漁業為主的遠洋漁業,拓展遠洋或過洋性漁業領域,提高海洋捕撈整體競爭力,推動海洋捕撈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做大做強特色海水養殖
全面貫徹實施《泉港區海水養殖水域規劃》,大力發展鮑魚、海帶、紫菜等獨具優勢的特色水產品種,大幅提高海水養殖效益。在養殖區域上,重點推進惠嶼島周邊名貴海珍品生態養殖區建設,加快建設肖厝網箱、金臘圍墾、后龍灣藻類、山腰灣貝類四個養殖區,形成特色海水養殖示范區。在養殖品種上,根據海洋資源和水產養殖特點,大力推廣漁業“五新”技術,引導漁民發展高效和名特優新品種養殖,優化海水養殖主導產業,加快形成養殖品種互補、良性互動的新格局,提升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在養殖方式上,鼓勵規模發展,堅持生態圍網、圍堰精養、淺海筏式等多種養殖方式,因地制宜,走節水型、環保型和集約化之路,探索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等新模式。
三、提升水產精深加工水平
充分發揮轄區資源優勢,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推進水產加工業結構調整和名牌戰略,提高企業精深加工能力、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大力推進海洋經濟區域示范創新項目帶動作用,打造具有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品初加工模式,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引導漁業企業爭創國家、省、市品牌產品稱號,開展質量體系認證和無公害產品認證,在提升優勢產品質量和檔次的同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和輻射效應,帶動沿海漁民發展養殖,實現加工、養殖效益雙贏。
四、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督管理,強化規范用藥宣傳培訓。嚴厲打擊違法使用禁用、停用藥物行為,嚴格管控上市水產品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問題,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強各級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完善和強化各級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提高抽檢批次,增加檢測指標,加大對藥殘不合格樣品查處和行刑銜接,全面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更為嚴格的水產品質量保障制度,開展漁業標準化示范點建設,強化對“三品一標”水產品的認證監管,加大對初級水產品檢測,加強養殖環境整治,加快建成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確保漁業安全和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
五、強化漁業科技
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加快工廠化、網箱、海水池塘等養殖模式的數字化改造,推進水質在線監測、精準飼喂、病害防控、水產品分級分揀等技術應用,開展深遠海養殖平臺、無人漁場等先進養殖系統試驗示范。推廣漁船衛星通信、定位導航、魚群探測、防碰撞等船用終端和數字化捕撈裝備。推進漁業漁政管理數字化技術應用,建設漁業漁政管理信息和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漁業執法數字化水平。加強漁業統計基層基礎,及時收集發布產能、供給、需求、價格、貿易等信息,強化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分析研判形勢,合理引導。
六、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
鼓勵按照市場化方式創新漁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積極培育壯大多元市場主體,促進產業素質和管理效率提高。繼續大力培育養殖大戶、家庭漁場,鞏固提升標準化、專業化、規?;彝ヰB殖在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快推進小規模養殖戶生產現代化,通過發展訂單養殖、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規模養殖效率和收益。積極促進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更好發揮服務分散養殖戶、對接大市場的紐帶作用。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現代漁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優,引領帶動技術應用推廣、生產模式創新、產品質量提升等。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加快提高大中型捕撈漁船生產組織化、公司化程度,鼓勵小型漁船納入村鎮集中管理或加入漁業基層管理組織。
七、加強漁政漁港建設
加大漁船救生、通訊、避碰、監控系統、漁業航標等建設力度,加快信息技術在漁業管理和安全生產中的應用。按照建設“信息化、數字化、防災型”現代漁港的思路,重點加強峰尾一級漁港建設,完善大中型漁港規劃布局,適當增加一級以上漁港布局密度并提高建設標準,加快誠平二級漁港建設,配套完善漁船漁港監控設備。
第四節 漁業重點工程
一、名優水產養殖基地
建設內容:引進名優水產品品種及配套養殖技術,其中,網箱養殖面積達8096口,海帶紫菜等藻類養殖面積達1萬畝。重點發展綠盤鮑、壇紫菜等名特優品種及新品種的養殖。到2025年,壇紫菜新品種養殖面積達2000畝。
建設地點:湄洲灣及惠嶼島周圍12個水產養殖片區。
二、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項目
建設內容:以提高水產養殖標準化水平和改善養殖水域環境為目標,推動開展中低產池塘標準化改造。通過示范帶動,普及及推廣高效生態水產養殖方式,提升養殖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發展水平??茖W設計養殖池塘,對于老化池塘改造,遵循改淺水塘為深水塘、改漏水塘為保水塘,池塘堤埂低改高、窄改寬、土改石等原則,進行科學規劃與設計,實行健康養殖。
建設地點:界山、后龍、峰尾等鎮及山腰街道。
三、水產養殖加工制品和綜合利用項目
建設內容:加大對水產養殖加工制品和綜合利用的研究與開發,重點加大對藻類和以藻類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研究,包括淡干海帶、鹽干海帶、熟干海帶、調味熟干海帶、紫菜干制品,富含DHA海藻粉,以及海藻飲品等產品,帶動藻類養殖等下游產業發展,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
建設地點:后龍、南埔、峰尾等鎮與山腰街道。
四、水產加工廠
建設內容:建設水產品綜合加工廠1個。
建設地點:峰尾鎮、界山鎮。
五、養殖業智能檢測示范工程
建設內容:結合泉港水產養殖特點,每年評審認定3-5個特色水產品養殖企業,開展特色水產物聯網應用示范,通過對大型水產養殖場的分布式、網絡化水質參數智能檢測,建設水產養殖環境檢測和智能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精準化投喂與生物生長狀態的科學調控,減輕養殖戶勞動強度。
建設地點:各養殖場內。
六、海洋特色旅游小鎮
建設內容:依托惠嶼村和山腰鹽場,挖掘沿海觀光、海濱休閑、海上垂釣、海鮮品嘗等以“?!焙汀皾O”為特色的濱海旅游資源,建設“城、港、漁、島、景、娛”等主題的特色小鎮。不斷開發漁文化內涵,拓展漁民增收渠道,促進漁業經濟向高深層次發展。
建設地點:惠嶼村和山腰鹽場。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各級有關部門要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實落實農業農村優先戰略要求,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干部配備上優先向特色現代農業傾斜。對本規劃提出的特色優勢產業及重點產業鏈,要安排領導掛鉤,配齊產業工作專班,扎實推進產業發展目標任務落實。建立責任落實、跟蹤評價、監督考核、激勵獎懲和工作推進機制。做好規劃實施過程跟蹤,加強對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點工程和重點指標落實情況的動態監測,建立規劃評估機制,跟蹤分析規劃執行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修訂完善規劃內容。要壓實區鄉主體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深入調查研究,精心組織實施,確保規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節 加強政策保障
認真貫徹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和農民出臺的特色農業、現代農業政策。在國家農業農村法律法規及政策框架下,認真謀劃并切實抓好“三農”各項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傾斜力度;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激勵強度,探索促進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新機制,對科技人員下基層在政策上予以相應保障。給予農業龍頭企業在土地利用、信貸、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以更加扎實有效的措施推動泉港區“十四五”現代農業發展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對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銀行信貸、信用擔保和農業保險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專業投資機構投資農業產業。健全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創新財政支持環節和方式,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加強向上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的指導,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推進農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更多地吸引外資、民資和工商資本向農業轉移,切實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和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健全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升金融服務鄉村產業振興能力。
第四節 提升配套服務
持續強化對產業發展的指導服務。鼓勵科研院校下基層,集中技術力量和資源要素,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發展實際,切實解決好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和產業瓶頸。利用各種項目載體,運用有效方式,分類開展培訓,突出產業融合,突出全產業鏈,突出綠色發展和質量興農,并開展試點示范,總結推廣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模式、技術、機制等。加深政府、供銷社和農商行合作關系,整合各級各類涉農資源,建立農資供應、農村金融、農技推廣、農村電商、農產品檢測、農機服務等平臺體系,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的專業化服務。
第五節 加強督導考評
在實施本專項規劃時,嚴格執行現行規劃,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專業性,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要改革任務,要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確保質量和效果。在規劃實施中期階段,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向區人民政府報告;接受社會監督與反饋;每年實施進度檢查制度,對未完成或執行不到位的約束性指標進行系統梳理,對癥下藥,及時跟蹤、糾正,保障下一個年度的順利執行。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